溯源中山大学医科历史,可至1866年设立的博济医学堂——中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医学教育的先河。经过一百四十多年的支脉繁衍、传承有序,中大医科沉淀下优良的传统——医:救死扶伤、不辞劳苦;教: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研:刻苦钻研、勤求新法。
风雨百年,乔木成林。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脚步,经过合校后高速发展期,中大医科掀开了又一辉煌的篇章。时至今日,医科已发展成由5个学院、8家附属医院组成,体量庞大的学科。
医疗、教学、科研相辅相成
我校附属医院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已有21个临床专科入选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成为华南地区具相当影响力的医疗实体。现有病床总数为9558张,2011年诊疗总量达1178万人次,年住院病人量32.8万人次。医学教育成果显著,在教育部、卫生部组织的多次评比中名列全国前茅。我校本科毕业生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连续5年通过率超过90%,高出全国通过率约30%,名列全国前三甲;近6届医科毕业生就业率也相当喜人,总体就业率超过98%。医科拥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ESI排名进入世界前1%的医科相关学科有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具有眼科学、华南肿瘤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含双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十一五”期间,五年总批准经费10.32亿元,平均年增长率28.32%。
润物无声,营造学术软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追求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对高校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必然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所谓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就体现着对软环境,即学术氛围的精心营造。
近年来,从学校层面到医科各学院、附属医院,为广大医学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大餐,搭建了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十一五”以来,医科各单位共举办超过1000多场次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成功举办听众超千人的大型学术报告会,如医科140周年“医学名家论坛”、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周年医学学术研讨会等;开辟逸仙医学大师论坛、医学学术沙龙、“大师带你走进科学研究”专题讲座、药学前沿大讲堂、临床试验沙龙等等。贺福初院士、钟南山院士、刘德培院士、林其谁院士、蒲慕明院士……各路医学大师、名家、优秀学者一一登场,为莘莘学子树立医学名家风范,为科研人员拓宽了视野,为科研合作培育沃土。
不遗余力,扶持青年人才成长
学校近年实施的诸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极大地促进了医科科技工作的发展。
多渠道经费支持
近年来,学校通过985工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进行资助。其中,近三年高校基本业务费对医科青年学者的资助金额达2632万元,支持项目共计217项。各附属医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如附属第一医院“青年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孙逸仙纪念医院“逸仙人才培育计划”、附属第三医院“杰出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支持计划”、肿瘤防治中心“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有效地促进了医科青年人才的培养。
引领青年人才学术成长
除了加大对青年学者科研经费的扶持,医科还通过举行项目评审、中期汇报、结题汇报等多种学术报告形式,为医科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学术成果的舞台,同时邀请有深厚学术功底的科学家为青年人的学术成长“把脉”,从学术方向选择、科学研究选题、实验设计、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为青年学者提供指引。 杰出青年人才辈出
随着一系列人才培养战略措施的实施,医科一批杰出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获得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和学术奖励。“十一五”以来,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张清炯、刘强、余学清、陈雯、翁建平、曾木圣、潘景轩、何明光、康铁邦),他们瞄准医学前沿领域,潜心研究,在肿瘤发生机制、抗肿瘤靶向治疗,眼科疾病的遗传机制与流行病学,肾脏病发病机制和防治,分子遗传毒理学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医科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数共计19人,成为我校医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倾力投入,搭建各类科研平台科研平台
建设为促进医科学科发展、汇集高层次人才、取得高水平成果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建立科研平台共享机制
2008年,学校建成了3.8万平方米的医学科技楼(共15层)。中山医学院以建设现代化、开放型的医学科研平台为理念,建立科研平台共享机制。目前纳入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共120台,资产总值4100多万元,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运行方法管理。使用者可在网上以全自由、无干预方式预约,并方便地直接刷卡(校园卡)使用。截止2012年5月,平台已累计服务用户938人,涵盖了中山大学14个二级学院或附属医院,充分实现了学校优势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因地制宜,附属医院打造专科特色平台
各附属医院在空间、场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利用学校“985”工程资金及医院自筹经费,搭建起支撑医院学科发展、有专科特色的科研平台。例如人类遗传资源收集与组织库、特色专科实验室等等。目前医科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华南高发鼻咽癌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预警、鼻咽癌侵袭转移机制、肿瘤分子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新型靶向抗肿瘤药物等研究。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我国常见致盲眼病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角膜病、白内障、葡萄膜炎、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眼遗传疾病等常见致盲眼病,开展应用基础、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
附属六院是2007年始成立的胃肠肛门专科医院,建院伊始,在人力、物力、财力非常紧张、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倾力打造胃肠病学研究所科研平台,成功获评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有力地支撑了医院的学科发展。
举全校之力建设“转化医学平台”
转化医学的理念旨在为促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在实验室与病房之间建立起一条自由跨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双向通道。学校投入专项经费逾1.3亿元,成立了中山大学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致力于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构建转化医学国际合作平台,其建设目标是实现医学科技创新能力与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能力的同步跨越,提升中山大学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组建团队,勇担国家任务
在学校科技方针指导下,围绕国家和广东的医疗需求,医科充分发挥引进人才和各学科现有人才的整体优势,组成一批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以提高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水平为目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科技支撑等国家计划以及科技重大专项中承担国家任务。
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医科基础研究发展
作为医科基础研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医科各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一五”以来,医科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增长较为显著,2006年-2010年,5年总到位经费25066.1万元,共761项,经费平均年增长34.67%。2011年获立项269项,批准经费12671万元,经费较2010年(9012万元)增长了40.60%,达到历史最高。
争取“973计划”实现医科重点跨越
2007年,中山眼科中心葛坚教授实现了医科“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零”的突破。2009-2011年,余新炳、宋尔卫、曾益新、刘强4位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分别在重要神经性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重要食源性寄生虫作用机制及防治、恶性肿瘤非编码RNA相关蛋白的功能网络与调控机制、病毒致癌机制与干预、肿瘤干细胞的动态演进及干预等国家重点研究领域承担国家任务,实现了科学研究的重点跨越。
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促进医科瞄准国家目标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正式提出实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16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医药卫生领域设置了“重大新药创制”和“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专项。
面对地方及国家重大需求,医科整合相关学科优势力量,依托公共卫生学院、热带病防治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达安基因产业化平台等,在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社区综合防治、传染病病原谱流行规律、传染病检测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依托药学院、中山医学院、肿瘤防治中心、达安基因技术平台等,积极开展新药研发,加强新药药效、临床评价等技术平台建设,为重大传染病防控以及国家新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和人才支撑。
除上述各类国家任务,医科在应用研究的其它领域也承担了国家任务。“十一五”期间获得“863计划”项目25项,其中曾益新院士作为组长承担了《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诊疗》“86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此外,还获得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32项和卫生部公益性行业基金5项。
高屋建瓴,推动临床研究发展
目前,医科拥有8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庞大的医护队伍,具备开展临床研究的良好条件。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给予临床研究的经费支持规模小、范围局限。在这一背景下,学校于2005年在全国率先自筹经费,设立了中山大学临床研究“5010计划”。所谓“5010”即对50个临床研究项目,连续支持10年,期望取得解决临床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问题的重大研究成果。
2007年11月,“5010计划”正式启动,当年立项50项。“5010计划”实施5年来,逐步探索出“统筹规划、公开征集、专家评审、择优立项、动态管理”的良好运行机制,连续支持了一批严格按临床研究标准、规范执行的研究项目,激发了临床医生开展临床研究的热情,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临床研究人才,提高了各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的意识,并逐步搭建起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平台。
目前,“5010项目”已经开始产生一些阶段性成果:统计至2011年底,共有13个项目发表了学术论文共46篇,包括《Nature Genetics》在内的SCI收录论文24篇。
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一项历时5年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柳叶刀》杂志子刊)上,该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直接回答了中晚期鼻咽癌能否获益于辅助化疗这一重大科学问题。
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关于肺癌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The Lancet Oncology)显示,采用吉非替尼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组的客观有效率、疾病控制率、生活质量改善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附属第二医院黄健教授的一项历时3年关于腹腔镜治疗膀胱癌的随访研究,建立了一套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方法,形成了标准术式,这种术式可以和开放性手术取得同样的效果(《European Urology》(《欧洲泌尿外科》杂志)。
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调动全科力量和积极性,统筹全科资源开展临床研究,关于肝癌治疗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了数十篇SCI论文,为肝癌治疗提供有宝贵的临床研究证据。
潜心科研,高水平成果涌现
我校一大批在所属领域潜心研究的优秀学者,经过长期积累,逐渐“开花结果”,呈现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涌现的医科科技局面。
学者们围绕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预防与治疗取得一系列的重大研究进展。“十一五”期间,医科发表SCI论文总数2864篇,年度增长率28%,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267篇,10分以上论文13篇。2011年,医科形势更加喜人,高点数SCI(IF>10分)论文总数16篇,超过“十一五”时期高点数论文总和。
曾益新团队:鼻咽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曾益新院士研究团队针对鼻咽癌发病机制,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多次取得相关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早在2002年,他的研究团队就成功地将家族性鼻咽癌的易感基因锁定在人类4号染色体上,研究成果发表在当年《Nature Genetics》,并成功入选2002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0年,他们与新加坡科学家合作,发现了3个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位点,并确认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与鼻咽癌发病风险有关,该研究成果再次发表于《Nature Genetics》。
宋尔卫团队:小分子RNA与乳腺癌治疗学基础研究新进展
宋尔卫教授一直致力小分子RNA与乳腺癌治疗学基础研究。2007年,宋尔卫教授科研团队首次阐述microRNA对乳腺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调控作用,以通讯作者在《Cell》杂志发表论著,并成功入选2008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11年,宋教授通过对非可控性炎症在乳腺癌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条从非可控性炎症着手抑制乳腺癌转移的途径,为进一步针对该节点靶向控制非可控性炎症、开发治疗性肿瘤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Cell》。翁建平团队:取得2型糖尿病治疗临床研究重要成果翁建平教授牵头联合全国九家医院,开展有关2型糖尿病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直接比较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与口服降糖药的不同效果,提供了国内外第一个关于早期胰岛素治疗疗效优于口服降血糖药物循证证据,对推动建立初诊2型糖尿病新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研究成果发表于《Lancet》,被选为200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古洁若团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新位点
古洁若教授牵头开展基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基因筛查,发现该疾病两个新的易感基因位点,同时确认了HLA-B27基因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该项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
余学清团队:发现IgA肾病新的易感基因
余学清教授带领科研团队,联合国内二十多家医院和研究机构,与新加坡专家合作,完成了基于汉族人群IgA肾病全基因组易感基因筛查研究,并成功发现IgA肾病新的易感基因,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Genetics》。该成果的完成有力推进了IgA肾病的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的进程,为IgA肾病早期预警、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颜光美团队:完成了食蟹猴及中国恒河猴基因组测序工作
颜光美教授主导的研究团队,与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SCCIP)、深圳华大基因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完成了食蟹猴及中国恒河猴基因组测序工作,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为临床实验中对实验模式物种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提升层次,促进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
随着国际科研合作交流逐步深入,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高层次实质性科技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医科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医科各单位积极拓宽国内外合作渠道,与国际上知名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广泛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人员互访与交流提供了平台。肿瘤防治中心与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先后签署长达10年的姐妹医院协议,同时与瑞典Karolinska研究所、法国中法医学联盟等多家国际知名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力地提升了该院的国际影响力。眼科中心先后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美国休斯顿大学、澳大利亚视觉研究中心等国外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附属第一医院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签署《战略性合作框架协议》和《博士后交换项目协议》。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代表团访问我校,并于6月19-20日召开中山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与转化医学研讨会”,旨在建立双方密切的科技合作,提高我校临床医学与转化医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提高国际合作层次
为提高国际合作层次,医科致力于打造实质性科技合作平台,先后与瑞典罗琳斯卡医学院合作成立肿瘤学合作实验室、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成立直肠肿瘤生物特征研究所,组建了中山眼科中心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眼科视光学联合研发中心、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华盛顿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在推动医科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由于肿瘤防治中心曾益新院士、眼科中心葛坚教授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分别被授予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大银质奖章、澳大利亚联合科研中心创新奖。
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直以来,学校不遗余力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成果转化的条件和环境,成功转化一批科技成果。
敏锐应对国家与市场需求,达安基因在不断创新中前行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是广东省高校第一家上市企业。公司紧紧抓住技术创新,始终注重人才队伍建设,走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之路。近年来,在甲流、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肆虐的关口,达安快速反应,在国内首先开发出新型病毒核酸快速检测新产品,为遏制突发传染的扩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目前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出产的分子诊断试剂占据了国内市场的70%。
解决临床难题,促科技成果转化
附属第一医院刘小林教授带领的显微创伤外科课题组,为解决众多周围神经缺损患者神经功能丧失的临床难题,经过10多年产学研合作,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修复材料,并于2012年5月获得SFDA颁发的产品注册证,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获SFDA批准的周围神经移植修复材料,也是继美国之后推出的全球第二个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产品。
中山眼科中心高前应教授多年来执着于寻找理想的人眼玻璃体替代物,其自主研发的折叠式人工玻璃体,即将完成多中心临床试验,将于2012年底申请SFDA注册证。
结语:潜心学术 大医精诚
早在1500年前,中国唐朝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名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要求从医者应追求“大医精诚”的境界,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真切地表达了医学的特点。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医学科学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的应用目标是解决临床的难题和服务于病人。因此从事医学研究,只有潜心与精心,才可能在追求人类健康的道路上避免误导人类。
潜心学术 至精至善
中山大学医科基础研究与前沿研究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