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前两期“211工程”的重点建设,中山大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实力继续增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三期“211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第三期“211工程”从2008年1月开始实施,至2011年12月结束,促使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上了新台阶。
一、学校总体建设项目概况
中山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总体目标:
使学校的若干学科在国内和国际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在若干研究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明显增加;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服务;学校整体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
同时面向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广东省主要支柱产业所需要的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源和辐射源;成为知识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广东省高水平政策咨询、软科学交叉研究的智囊机构;成为高质量医疗保健的重要基地,为全面提升广东发展的国际竞争力提供高层次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中山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具体目标:
1、重点学科建设方面:遵循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原则立项,通过整合优势力量,凝练学科方向,促进交叉融合,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在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力争获得5个以上国家级科研奖励;力争新增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成4~5个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示范基地。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及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对策性研究成果,并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和吸引力的研究中心。
2、队伍建设: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强化自主创新氛围,建立起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的创新团队组织模式。建立起符合现代大学发展的用人制度。加强引进人才力度,提高引进人才层次,结合学校长远发展及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引进各类人才,重点从海外引进符合重点学科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力争10名左右拔尖人才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60名左右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个左右团队进入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团队,新增7~1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加强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的同时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建立起一流的师资队伍和高效的管理队伍和技术支撑队伍。
3、创新人才培养:发挥学科分布广、结构相对合理的优势,结合国家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力度,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国际著名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联系,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切实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使学校成为国家和地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
4、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与重点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图书馆、校园网络、测试中心、教学和专业实验室、校园基本条件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重点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中山大学三期“211工程”主要建设任务包括: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项目、校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和深化改革,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等内容。
中山大学三期“211工程”建设总投资32070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11700万元,广东省安排配套资金16500万元,中山大学自筹资金3870万元。
中山大学三期“211工程”建设方案是学校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以及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充分分析学校实际情况和已有优势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获得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的立项建设批复,于2008年开始实施。
二、学校总体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中山大学三期“211工程”建设严格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的批复实施。建设以来,我校抓住重点,力求突破,围绕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同时开展创新人培养和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经过建设,学校办学实力提升迅速,在2010年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在171位,国际声誉和影响明显扩大。学校的一批学科在国内和国际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在2001年1月~2011年12月,我校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数已经达到了12个,在全国并列第4,论文总影响力(总被引次数)达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处于前0.08%的位置;十年间我校ES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7.65,在国内高校排第4。其中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已进入ESI全球前0.5%,在这些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获得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关于生态学、肿瘤、肾病、糖尿病等研究的多篇高水平论文,发表在《Nature》、《Nature Genetics》、《The Lancet》等上;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教师和创新团队明显增加,新增两位中科院院士,自中央“千人计划”2008年启动以来,我校共有18人入选,新增13位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新增17位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新增76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新增国家基金创新群体2个,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建设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新增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共建工程实验室、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设以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8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8项,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58项,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通过建设,学校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服务,新建了佛山、东莞等9个地方研究院,成为与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示范基地。经过努力,学校圆满完成了预期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建设成效显著,标志性成果突出。各项建设任务的具体完成情况如下:
(一)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我校建设了“热带亚热带物种资源与功能研究”等19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这些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主要遵循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原则立项,在立项设计时,每个项目均依托了我校的一至两个国家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各项目根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利用专项经费购置了一批仪器设备或图书资料,构建了高水平的学科硬件平台,围绕既定研究方向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开展深入研究,取得良好的进展,进一步提升了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增强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各项目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努力提升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能力,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通过重点建设,这些项目所依托的国家重点学科取得了快速进步,水平持续提升,一批学科如历史、哲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在国内的优势得到了巩固,特色更加鲜明,有的研究方向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日益增大。据美国ESI数据库的统计,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校共有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包括了化学、临床医学、物理、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等学科领域,而我校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依托学科基本涵盖了以上的学科领域。
我校还利用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如通过通过临床常见疾病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研究项目推动临床与基础医学的交叉,通过行政改革与政府治理研究项目推动公共管理与政治学交叉融合,通过粤港澳区域合作项目推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地理学等交叉融合。这些项目的建设,探索了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在组织跨学科力量针对共同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我校利用有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建设新兴学科。如通过华南水产养殖动物质量安全与疾病控制生物技术项目发展海洋科学等学科,利用基于华南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结构改建、筛选及新药研发项目发展新药研制等新兴学科,进一步整合了学科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布局和发展了一批面向国家和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的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使学科布局更趋合理,结构更为优化。
通过建设,我校推进了学科布局结构的调整和交叉综合,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学科为核心、省级重点学科为骨干、新兴交叉学科为增长点的文理医相对完善的研究性大学学科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除上述的已有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外,我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奖项和原创性高水平成果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建设以来,我校“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立项组建,热带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新增信息技术、水产品安全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数字家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增5个省部共建工程实验室、新增11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新增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获得一批重要奖励,“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及应用”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青光眼临床诊治模式的转变”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型糖尿病新治疗方案研究与临床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亚稳纳米材料生长的基础研究”和“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适应性进化的模式与机制研究”的2项科研成果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公共预算:比较研究》等6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这些奖项均出自我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相关学科。还有多位学者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如曾益新院士关于鼻咽癌领域的论文发表于《Nature Genetics》,余学清教授关于基于汉族人群IgA肾病全基因组易感基因筛查研究发表于《Nature Genetics》,何芳良教授团队在生态学领域的文章发表于《Nature》上等。
(二)队伍建设项目
学校以“211工程”三期为契机,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改革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完成了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两项重要工作,建立以竞争、流动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为继续探索和建立权责分明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体制和科研管理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改革了科研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内部氛围,完善了科研评价体系,强化自主创新氛围,建立了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为支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的创新团队组织模式。
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引进工作。配合中央“千人计划”,加大引进海外优秀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校共有18位教授入选,其中5人通过“211工程”三期队伍建设项目经费资助,为其开展高水平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培育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继续实施了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工程,优先考虑在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引进人才,重点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我校自2001年开始实施“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工程,至今已有400余人到校工作,在“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共有63人使用了“211工程”三期队伍建设项目经费,为其尽快开展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学校同时也加强了人才培养力度,利用该项目,资助长江学者特聘与讲座教授8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实施了青年骨干的培养和深造计划,资助了80位优秀青年教师,他们在科研教学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建设,我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优秀学者显著增加。新增了陈小明、许宁生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3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76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新增国家基金创新群体2个,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带动了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经过建设,我校已构建起了一支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师资队伍,拥有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8人,长江学者36人,中组部批准的“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8人。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以“质量工程建设与教育国际化” 为重点,按照“吸引优秀生源、分类多元培养、国际学术视野、切实提高质量”的基本思路,继续推进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建设。
为了提高生源质量与结构,启动了优质生源发掘选拔计划,吸引更多优秀博士生源,并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与环境,促使专心从事高水平论文写作。鼓励优秀本科生直接攻博、实施了“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推免生暑期科研训练资助计划”等项目,旨在加强学校吸引力,提高生源质量。
为了提高培养质量,创设了中山大学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资助项目,资助成绩优秀、科研能力强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对培养优秀拔尖研究生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还建设了医学实验方法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一批跨学科公共课程和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学术前沿课程、研究方法性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建设了一批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为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为了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扩大了专业学位和“类专业学位”培养规模,完善了文、理、医三大学科门类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加强学术性学位、专业学位和类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手段,初步实现了分类培养。
通过实施该项目,我校创新人才培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使我校的研究生培养规模和质量都有所进步。截至2011年11月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696人、硕士研究生11838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405人。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设以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8项,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8项,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奖58项。中山大学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四)公共服务体系项目
我校利用广东省配套经费,进行了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主要是加强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校园网络、测试中心、教学和专业实验室、校园基本条件建设,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高效服务的良好环境。
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面,加强了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特色馆藏建设等,使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位于同类高校图书馆前列,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提供了数字资源保障。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进行了边界网升级和优化、东校区园区网升级、高性能计算平台升级、后备数据中心和学校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等,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和资源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测试中心建设方面,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新购置了一批大型仪器设备,更新了一批老化仪器设备,补充了一批配套仪器设备,进一步加强我校测试中心在华南地区和全国高校分析测试机构同行中的地位和影响。在教学与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新建设了海洋学院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外国语学院的同声传译实验室等一批实验室,满足教学和开展创新性实验的需要,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支撑。此外,我校还完成了部分输入电力线路扩容等项目,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本项目圆满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各项指标与预期指标对照如下:
|
预期指标
|
完成情况
|
学科建设
|
力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
中山大学国家数字家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0年获科技部批准立项组建。新增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共建工程实验室、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
力争获得5个以上国家级科研奖励;
|
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部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
|
力争新增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增选尚未启动,新增6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
建成4-5个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
新增9个地方研究院等一批关键技术示范基地。
|
|
产生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及一批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对策性研究成果。
|
在肾病、癌症和糖尿病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ature Genetics》、《The Lancet》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何芳良教授论文发表在《Nature》上。多项粤港澳研究成果获得各级领导重视,《港澳情况通讯》先后得到张德江、汪洋同志的亲笔批示。
|
|
队伍建设
|
|
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18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
力争10名左右拔尖人才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
新增长江学者13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0人);
|
|
60名左右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76名青年教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
10个左右团队进入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团队;
|
新增国家基金创新群体2个,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新增广东省基金创新团队3个;
|
|
新增7~10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