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的关怀,今天我终于实现了这个多年来的心愿。”2011年12月15日,政务学院715会议室,一场简单而又隆重的党员会议正在举行,在场的党员用热烈的掌声一致欢迎一位新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就是从美国引进回国的“百人计划学者”叶林教授。叶教授深情地回顾说:我是在2010年的教师节前后递交的入党申请书。2010年回国后,学院党组织对我们留学人员一直非常关怀和关心,让人十分感动。出国10年来,也一直受到党的关怀,这让我萌发了强烈的入党愿望。”叶林是政务学院党委发展的第一位从海外引进回国的人才,也是学院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注重教师党支部的组织建设,特别重视培养吸收骨干党员的一个缩影。
自学院开展创先争优以来,学院党委深入思考和研究学院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主动配合院行政,凝心聚力,共谋学院科学和谐发展。
学科建设方面,在业已形成的完整的学科平台基础上,学院注重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目前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5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到访政务学院,与师生开展对话。2011年9月,“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硕士”(中国治理)正式开班,13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来到学院学习,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又一重大突破。
在师资建设方面,近两年,学院着重强调人才队伍的引进及建设,41.3%的教师从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初步建成了一个具备现代学术理念和国际学术视野的学术共同体。从2006年起,学院教师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2篇;在一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2篇;出版近18套丛书;获得省部级重要学术奖项16项;召开重要学术会议51次。此外,学院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积极为各级政府、企业贡献智力支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优秀党员马骏主编的《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批示。
为培养学生一心问学、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学院团委每年举办“红三月”公益社会实践、三下乡实践调研、政务关注调研大赛等活动,赢得极大的社会反响。2011年,学院特别增设了“夏书章教授奖学金”和“王乐夫教授奖学金”,以鼓励优秀学子。学院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了职业导师,并安排全程导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2010年学院毕业生最终就业率位居全校第一,学院也荣获了2010年度中山大学首届就业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党委尤其关心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拨出专项资金,设立“教职工小家”,为东校区教职工提供免费午餐,定期开展各类兴趣小组,让教职员工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为了更好地服务师生,学院行政部门规范工作流程,完成岗位重新设置;挂牌上岗,进一步明确职责。在院党委的指导下,学院完成了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如《“三重一大”党政联席会决策制度》、《学院党委会议制度》、《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度》、《本科生职业导师制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部门预算及预算审批制度》、《院领导、教师东校区值班制度》等,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学院党委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琴口村三户贫困户,除为贫困户提供必要的生产资金外,专门组织党员、教授到琴口村座谈、走访考察,为他们出谋划策,支持琴口村的发展。目前三户贫困户已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