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有什么能够帮到您的吗?请问您想挂哪个科?”站在门诊大厅一楼咨询台的郑银伟微笑着向焦急的患者询问。在人流中,他上身穿红色马甲分外显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志愿者”几个金色的大字熠熠生辉。郑银伟是华南师范大学2009级本科生,在看到医院志愿者的招募公告后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成为进入孙逸仙医院志愿者岗位的第一批志愿人员。
刘伟海,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9级本科生,年级党支部书记。一次,一名外籍朋友步履匆匆走进门诊,由于初来乍到和语言障碍,不知道如何办理入院手续,急得在门诊打转。刘伟海主动上前,用流利的英文与他交流,还为导诊护士充当起翻译,在了解外籍朋友的困难和需求后,刘伟海全程陪护,帮助他完成了相关手续。热情的服务态度、迅速的反应能力、良好的专业精神,被外籍朋友称赞“你就是我的FBI”。
身着红马甲的郑银伟和刘伟海,是孙逸仙纪念医院2000多名志愿者当中的成员。他们是“志愿服务在医院”的缩影。事实上,每一名志愿者都在用行动阐述着一名医院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宗旨:你有需求,我来响应!
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红马甲
自2011年以来,为了拓展医院服务领域,满足患者多元服务需求,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同时为社会人士搭建奉献爱心的平台,孙逸仙纪念医院把志愿服务作为丰富拓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载体。通过志愿服务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引导党员在志愿服务中学先进、当先进、赶先进。
通过医院网站、高校团委官网、广州媒体、海报、宣传单等多种宣传途径,孙逸仙纪念医院向社会各界发出了“英雄帖”。随即收到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300名在校大学生递交的申请表;医院党员职工、共青团员、研究生也自觉成为志愿者,已达2000多人。一件件“红马甲”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正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医患关系,培育着一股和谐、文明、向上的强大力量。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志愿服务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服务人数不断增加,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多元化,已发展成为全省领先的志愿服务医疗单位。除了医院职工外,越来越多的社会志愿者也加进了这个团队。在病区,在走廊,在门诊大厅的休息处,“红马甲”们代替医院职工更客观地对来诊病人进行着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倾听病人的心声,传达病人对医院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应对,如实反馈。
2012年的“六一”节,当孙逸仙纪念医院岭南楼儿科综合病区的患儿们因为患病而不能出去跟正常小朋友一样过节时,22位院外“红马甲”志愿者——来自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红十字会的大学生把“六一儿童节”的节日祝福带进了医院,陪伴患儿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儿童节。他们精心准备了手语、舞蹈、歌唱等丰富多彩的表演;猜谜语、绘画、互动等环节,让病房里的孩子们忘记了病痛,全身心融入到节日的欢乐中去。
短短的一年多,250人次院外志愿者在医院门急诊大厅导医、社区健康宣教、义诊咨询、特殊节日慰问等项目的志愿服务时间已多达3000个小时。
吸引更多红马甲,医院在行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机制建立了,人员到位了,如何合理、科学发挥志愿者的功能作用,让志愿者感觉到“志愿服务在医院”是一项快乐、安全、有成就和荣誉感的工作,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医院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等问题,成了一道摆放在管理者面前的必答题。
“我院是中国第一家西医院,是中国西医和西医学的缘起,是孙中山先生学医的地方,是广东省首家全国三级甲等医院,综合实力雄厚……”在工作中,医院通过向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介绍医院的历史和现况,带领他们参观院史馆、参观医院,不断培养志愿者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为“实现心愿,帮助医院、帮助患者”这一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
做好了“请进来”的工作,还要做好“把志愿者留住”。除了为志愿者提供实实在在的爱心平台,医院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志愿者提供车补、工作餐;在医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总务科专门腾出两间宿舍作为志愿者的休息地;年终则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表现,评出星级志愿者,并给予相应奖励。
医院还专门设置了“志愿者服务意见反馈卡”,收集志愿者对医院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完善和改进工作。让人感动的是,志愿者们在服务病人的同时也将“丹心”献给了医院。他们耐心服务,细心观察,一张张意见卡凝聚着他们的责任和忠诚。“可逐渐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特色活动,如白血病儿童关爱活动、为病人庆生、欢送病人出院等活动。”“医院留账单保存时的分类标签磨损得很厉害,建议更换标签。”“门诊A区检验单发放岗的志愿者应协助CT.MR报告发放岗发放CT.MR报告。”“建议在门诊A区门口做个方向牌。”
……
志在,愿在,我在,在孙逸仙纪念医院,有需要的地方,就有“红马甲”。
红马甲:你有需求,我来响应!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