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我校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科教学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课程。在多年的发展中,马哲教学形成了以刘森林、徐长福和林育川、龙霞等为代表的资深教授与年轻学者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多年来致力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多次教学评价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教学:带着生命的激情和温度
刘森林教授:课堂,激情在沉浸燃烧
“刘老师是一个真正热爱教学的人!”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负责人刘森林教授,本科大三的小吴同学动情地说,“他不仅在学术上很有造诣,而且非常看重本科生的教学,每次课都能看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不像很多学术牛人一样给人冷冰冰的感觉,永远是那么的容易亲近,在他的课上,你提多么白痴的问题他都会耐心的解答。”
刘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哲学、社会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研究,本学期他担任本科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的教学工作。课堂上刘老师呈现给大家的,永远是轻松愉快。然而在深入浅出的讲授背后,是刘老师付出的超出常人的努力。“本科生的授课毕竟不同于研究生,要有更多的生动性在里面。不是说你学术研究做得好,就自然讲课讲得好。不管教龄多长的老师,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要把自己的研究消化吸收,用口语化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效果才好。相反,如果照本宣科,不提前做充分准备,我想效果会大打折扣。”
本科低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对于哲学可能还有一定的误解,会存在有同学认为哲学比较抽象,晦涩一些,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点,刘教授说:“我跟年轻老师也聊过这个问题,给哲学专业低年级同学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有激情。你要对你讲的内容有研究,要有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国内的,国际的,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生动的表述出来,而且要显出你对这个专业热爱的一面。你要怀着很大的兴趣,充满激情的去讲。这样同学们就能被感染到。否则,你总是平平淡淡地沉浸在对知识学术化的表述中去,就很难提起同学们的兴趣。”
徐长福教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做学术一定要规范”,这是珠江学者徐长福教授一贯遵循的理念,这一理念在他担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上的这门课是马哲导论课,如何将课程上出新意来呢?通常导论课讲法都差不多,但是我搞了一个创新,把这个课编成是一半讲一半讨论的课。讨论是先让同学们成立课题组,几个同学一组,也可以一个人自成一组,实际出来是二十多组。组成课题组之后就是选题,由他们自己选,当然要跟我商量,最后共同确认。选完之后,我就告诉他们这个题应该查什么资料,怎么做。接下来,他们就做课题报告,先写一个文本,形成一个初稿,然后再把它变成PPT,在课堂上展示。每一个组上讲台讲一二十分钟,之后大家提问、讨论,然后我点评。课程结束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点评的意见,他们再把报告修改成规范的论文,最后自己编成论文集。按照我的要求,他们成立编委,取刊名,自己写序,我也作个序,记述这个做法。”
“当然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因为低年级同学缺乏经验,所以要反复改。我在电脑上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改,一本论文改一遍要花一个星期,从早到晚,字、词、句、标点符号、内容等所有问题,一点一点地全弄出来。但我不是亲自给他们改好,而是给他们指出来,第几行,第几个字,从哪个字换成哪个字,全部按照这样的改法,满篇都涂红了。其实要是直接帮他们改还省事点儿,但我就是想让他们自己亲手改一遍,按照我的提示,知道哪错了。我要求他们不仅从专业上,还从语言、格式规范上,整体地提高,所以里边好多文章都是可以发表的。曾有个大一本科生的论文发在核心期刊上。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习惯,这门功课跟所有大家印象中的、体验过的完全不一样,没有任何的教条,我们就把它当成是一门纯粹的学问来学习和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教授连续三年(2007-2009年)的本科教学中,一共出了三本课堂讨论论文集。抚摸着三本沉甸甸的论文集,徐教授的脸上满是骄傲。“如果让学生能够自由而又规范地学习,加上老师用心引导和管理,我们中大的学生都会成长得很快,在本科期间才华就能充分展示出来。”
龙霞老师:让教学丰富生命
参加教学工作不久的龙霞老师,笑言自己在经验的积累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然而她却用热爱弥补不足,真正做到把教学和自己的学术生命结合起来。龙老师本硕博都是在中大完成的,博士后出站后回母校任教,对中大自然是满怀深情。“我觉得最大的难点是激发同学们的投入感和交流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自主完满的主体,如果教学激发起了他论辩的欲望,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龙老师在她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实践了这一理念。提起龙老师,小郭同学动情地说:“老师的用心不只在课堂上,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不喜欢在课堂上当面和老师交流,她就以邮件的形式和同学们探讨心得,只要同学们有问题,她总会在第一时间内回复解答。”龙老师曾担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和政治哲学两门课的授课任务。她说:“当我在课堂上讲授的时候,我其实是在抒发自己。尤其是在我将自己生存当中切身的一些问题转化为清晰的语言,跟思想史上思想家的一些问题和他们的理论贯通起来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生命更丰富了。而同时,学生也可以被这么一种思想史和我们当代的情境结合起来并相互贯通的一个领域深深吸引,从而激发出学习探讨的欲望,这可能是我的比较大的一个感触,而我也觉得教学应该往这个方向去走。”
学问:不自由,就没有哲学
“做学问就是要自由地思考”,提到自由二字,徐长福教授露出坚定的目光。徐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化探索,他说:“我的研究我做主,我的生活看情况,这是笛卡尔的原则,值得我们借鉴。按笛卡尔的看法,我的一切知识都必须经过我自己的怀疑,我摆事实,讲道理,跟人辩论,最后找到一种无可怀疑的东西,不会因为各种外在的影响而追捧某种东西。人唯一能做主的就是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连这个都放弃了,那就失去了自我,可以说是最大的悲哀。”
“现在我们的书本知识都是西方的,中文系方面的知识虽然除外,但是用来做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主要还是西方的。很少有人用中国传统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老祖宗的东西基本上只是被研究的对象。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了,有些科学技术也领先了,但相比之下我们的学术却还很落后。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的束缚与压制,二是学界中不少人追名逐利,热衷于搞关系。怎么做才能变好呢?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至少从本科开始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课题训练,每学期都开一些课程,既练思想自由,也练学术规范。经过这样的训练,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我们的学生和西方同辈的差距就不会显得这么巨大。中国只有在教育这个领域崛起了,才能实现精神领域、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的崛起。”
徐教授的课堂同样是自由的,没有硬性的闭卷考试,没有权威,没有师生的二元对立,也没有封闭性的答案,每个同学都可以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大胆抒发见解。“你可以持通常所说的比较左的观点,你去论证,讲道理,辩护;你也可以持所谓比较右的观点,比如自由主义的观点。只要你采用学术的方式去论证,而不是搞纯粹的发泄,就没有任何问题。在我的课堂上,五花八门的观点多得很。”
提起徐教授,同学们可谓是“又爱又恨”:“刚上徐老师的课时感觉压力好大,一刻不敢放松。在他的课上,你必须时时刻刻努力思考,虽然很累,但很有收获。现在毕业了,更发现徐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哲学,还传授了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对我的工作大有益处。”已经毕业的小张发出这样的感慨,也正因如此,徐老师的课自然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徐教授时刻把陈寅恪先生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谨记先辈的教导,发扬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真正变成一个学术上多元化的思想舞台,对他的课堂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同样,刘森林教授也非常重视本科生阶段的自由思考。回顾起多年的教学生涯,有件事让他感触很深:“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同学期末考试的时候,在一道题中批评我上课时的某一个观点,我感到非常高兴,给他打了九十多分。当然,不是同学批评我,提出不同于我的看法我就喜欢,而是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做出论证。刚才提到的那个同学就有一定的论证,我非常高兴。我喜欢哲学系的同学自由地思考,拥有个性化的思想,这可能也是很多哲学系的教授都愿意看到的。”
“我希望通过教学,使同学们养成一个包容开放的心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跨学科的,所以要对相关的历史学、经济学、人类学及中西方相关的思想资源都要有所关注,形成一个更大的学科的视野。”
在今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的课程上,刘教授为同学们推荐了一部加拿大学者的研究著作作为参考,择取的标准是“学术化”。刘教授秉承自由思想这一观点,并不给出指定教材,而是希望同学们多读经典的著作和篇章,以参考书的形式对同学们进行引导。
立场:马哲的灵魂——回归历史与现实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是哲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团队一向秉承的理念。
在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让课堂活起来成为了每个教师都思考并为之努力的事。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讲,学习并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是回归历史与现实本身。刘森林教授说:“哲学上有纯粹的哲学和应用型的哲学,或者理论性的哲学和实践性的哲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改造世界,关注社会,是一种实践哲学。它对中国的现实命运,对中国现代化的前景都是非常关注的。”在课堂上,刘老师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的中国现实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同学们关注、关心和思考现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发展。
“我现在上的课一个是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个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20世纪的中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简单来说,十月革命后,苏联想向欧洲发达国家推行十月革命这个模式,但是遇到了失败。遇到了失败,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就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条件比他们好多了,他们成功了我们失败了?这个问题的思索导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出现。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跟中国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苏联起先希望把十月革命的模式向西方推广,红军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希望通过战争打通与德国、意大利的直接联系,让革命之火进一步蔓延,一开始进展得比较快,但后来就推不动了,于是才改变策略向东发展,向中国发展。也就是说向东本来是作为一个很次要的方向,没有当成重点。但却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所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跟中国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同学们关注、关心思考现当代中国的命运和发展。”
“建国后,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会有意识地把这些联系给同学们挑明。比如马克思说历史的评价是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来,不能按别的来,按我们以前的国家政策,就是效率优先嘛,发展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但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也做出了一些牺牲,环境啊,公平啊等一些一开始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所以这么一勾连,而不是单纯照本宣科,我想同学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
谈到马哲教学回归历史与现实的问题,龙霞老师也深有感触。“其实马哲要改变它带给有些人的枯燥印象的话,一定要跟社会现实,跟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例子有密切的结合。比如讲到马克思异化理论时,我会给他们播凤凰卫视的一些调查,比如说中国劳工的问题,让他们做一个我们的时代与马克思时代的对比,引发学生切身的体会。在这样一些比较鲜活的印象里,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思考。那么学生与这样一门学科,这样一门知识,不再是相互外在的关系,而可以当成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去想,去接纳更多的问题。”
思想与灵魂的碰撞和守望
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