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青年不普通

记中山大学优秀党员、中山医学院2007级八年制学生江惠明


稿件来源:校报编辑部 | 作者:杨远航、林冬佳 | 编辑:谢俊洁 | 发布日期:2012-11-05

        从医之路

        “我就是一名普通青年。”江惠明腼腆地笑说,“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普通,但并不一定没有意义。”来自广东梅州的江惠明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7级临床八年制的一名学生。早在2004年就读高一时,江惠明就注意到中山医学院刚刚开设的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然后一颗做医生的愿望种子就悄然在心田萌生了。
        大一时,生物班的基础学科学习曾令江惠明产生过些许迷茫,然而随着学习经验的积累,如今大六的他也渐入佳境,打算选择内科去发展,因其适合自己细心内敛的性格。“常常会有些非医科的同学打电话向我咨询一些疾病,小至发热感冒、胃溃疡,大至克罗恩病、脑出血,为此舍友总是笑我‘做你的朋友真危险,不是得这病就是得那病。’”言语间,让人感受到他在帮助他人过程中的愉悦和兴奋。
        有一次,江惠明的朋友遭遇了轻微的车祸,腹部被方向盘压伤,探病的时候,出于医学生的本能反应,他对朋友的病情做了适当了解,CT显示只是胰腺有水肿。尽管注意到尿量减少呈深茶色,江惠明当时并没联想到朋友可能肾脏牵连受伤,不久朋友的病情恶化,才检查发现肾脏有损伤,虽然最后朋友痊愈出院了,但是对于当时自己的疏忽,江惠明至今仍然为当初的“失误”歉疚。“考试如果有这样的病例分析我肯定能尽量去全面考虑,但是真正碰到实际情况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了,这也是现在见习特别是在急诊见习中感受最深的地方。”对江惠明而言,及时反思自我,不墨守成规,积极思考总结,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对开展日常工作也同样重要,特别是身为一名党员,时常要带领同学们开展集体活动。

        做有意义的事

        2007年4月26日,江惠明清楚地记得,是在高考的前夕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当下有些人对党员的身份可能多少有些漠视,但是我觉得党员应该有党员的担当,党员应该有的自我约束力;当有一些服务性的事情可做可不做时,我会想到自己是党员,就主动做了;当有一些可能会有不好影响的事情可做可不做时,我会想到自己是党员,就不要做它。”
        “那时我做支部委员的时候,有一些事情做得不太应该,同学们还会半开玩笑地说‘你还是个党员啊’。”这让他体会到在大家心目中党员应有的真正的内涵和分量。江惠明坦言自己做事一向比较低调认真,和同学们关系非常和睦,或许正是由于有着这样的群众基础,他才能在民主竞选中获得2010-2012年度中山大学优秀党员称号。
        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以平常的心态去开拓进取,总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硕果。在担任支部委员期间,江惠明组织并参加了多次社会公益活动,印象最深的要数2010年“点燃希望,奉献爱心——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活动。他回忆道,当时党支部经常组织一些像参观博物馆之类的支部活动。在一次参观过程中,刘李云老师无意中提了一句,你们也可以组织下“捐赠造血干细胞”活动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江惠明更是通过行动把这句话付诸行动,成为中山医学院长学制的常年惯例活动。
        其实,江惠明对“捐赠造血干细胞”早有留意,但现实是国内捐赠者的稀少与这活动推广渠道的有限,一直苦于没有好办法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即是将正常人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某些疾病如白血病、重症地中海贫血、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目的,目前多采用外周血采集法。但现阶段并不被多数人所了解,甚至是在中华骨髓库里存档的志愿者,当有匹配病患出现时,志愿者也有可能临阵畏缩。所以,项目早期的宣传与推广难度便可想而知了。
        考虑到项目的临床意义,江惠明和当时的支部书记关佩珊等主动向广东省中华骨髓库了解情况。从第一期仅限于中大四校区的宣传到现在扩展到了其他高校,从当初一沓厚厚的策划变成了如今每年一次的支部成果展示与宣传,江惠明一行人当初带领的一支小队伍日益壮大。由于这项活动的挑战性和特殊性,“中山大学2010年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一等奖”的荣誉也实至名归。
        曾经在某个周末,江惠明与一帮团友从天明到天暮,从珠海一路骑行到广州,一路分享欢乐。“虽然有时感觉生活会比较单调,但是我会规划好,不会放任其浪费。”江惠明以其笃行恪守、真诚热情的态度践行着自己的从医之路,也践行着一个学生党员的普通但有意义的人生。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